全球变暖
环境气候
绿色家居
环境新知
地球故事
绿色行动
 
环境新知
发布时间:2012/12/12 浏览次数:83   
      中国的先贤及文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提出对自然的尊重,而今天的人们依旧没有忘记这些理念。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的生态文明并不是全新的理念,而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强调与传承。

  中国的先贤及文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提出对自然的尊重,而今天的人们依旧没有忘记这些理念。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的生态文明并不是全新的理念,而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强调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最重要的两个理念当属庄子的“自然大美”以及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谨记“自然大美”,崇尚自然之美,人类在试图控制自然或是向其索取时或许会采取更温和的态度和做法,减少破坏性。美国作家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在其著作《扼住大自然的咽喉》(The Control of Nature)中曾指出美国很多试图与自然对抗的行为何其愚蠢和失败,例如在易发生滑坡的地带建筑房屋,或是通过修建堤坝以控制河流。而另一方面,保罗·霍肯(Paul Hawken)、埃默里·洛文斯(Amory Lovins)及亨特·洛文斯(Hunter Lovins)在合著的《自然资本论》(Natural Capitalism:Creating the Next Industrial Revolution)一书中强调在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中应注重仿生(或者说模仿自然),这与庄子的“自然大美”思想不谋而合。而“天人合一”的思想则体现了中国文化注重和谐统一的内涵;有学者认为,“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现代生态学的核心思想:世界万物皆相互联系。正如美国作家约翰·缪尔(John Muir)在《夏日走过山间》(My First Summer in the Sierra)中所写的那样,“我们想要单独看待一件事物时,却总发觉它与世间万物相关联”。中国传统理念不仅渗透到国际环境思想当中,而且推动、引导着当今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

  影响中国环境思想的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国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也流露出自然的美学及哲学意味,吸引着国内外的读者,如唐代诗人寒山的诗歌。正如生态批评家程虹在论文《跨越时空的沟通——美国当代自然文学作家与中国唐代诗人寒山》中指出的那样,寒山对自然之美学及哲学意义的沉思不断产生影响,而斯奈德(Gary Snyder)也对这种影响予以肯定,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其在1959年发表的诗集《碎石与寒山诗译》(Riprap and Mountain Poems)。

  中国环境文学中另外两个常见的主题,一是探索人类生活中自然的永恒存在,如20世纪早期的作家鲁迅、沈从文等在其充满地方特色的作品中经常描写人与自然密切相处的乡村生活。在当代作家张炜的《古船》等作品中,也体现出人类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二是试图理解自然现象并探索在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如何。有的文学作品赞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而广东作家华海的《小海》、《悬崖上的红灯》等作品则体现出人类控制自然的力量有限,若是任由技术的摆布以控制自然非常危险。

  2012年,哈佛大学学者唐丽园(Karen Thornber)出版了新书《环境含混》(Ecoambiguity),广泛研究东亚从古至今的环境文学,强调东亚文学中所具有的“环境含混”,例如一方面崇拜自然,另一方面又开发、破坏自然的矛盾。诸如此类的环境含混是21世纪初期全球所共同面临的难题。而中国的学者及作家们正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学界、政界、艺术界以及公民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努力。尽管我们要克服环境危机依然任重道远,然而我从中国的生态批评及环境文学的蓬勃发展中看到了希望,让我们行动起来,将思想及语言付诸实践。

 
   版权所有:佛山市eooe宜品家卫浴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