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早稻期货价格相对疲弱,但最近2个交易日连续逆势增仓上行。中稻进入关键生产期,部分籼稻产区旱象抬头,东北稻瘟病灾害趋重,早稻价格获得一定支撑,预计短期内仍有上涨空间。但基本面利多因素总体缺乏,资金避险特征相对明显,价格大幅走高尚缺少相应的基本面因素配合。
早稻收获过半,减产预期基本落空
截至7月20日,全国已收获早稻4700多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3.5%。其中,广东、湖南收获超过七成。主产区降水偏少,收获进展顺利,估计目前收获进度已达65%左右。3至5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严重,但进入6月份以后,各产区降水明显增多,早稻生长形势好转。6月底,江西早籼稻一、二类苗比例已高达89.6%,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根据已收获地区反映的情况,今年早稻种植面积稳定,单产增幅显著,主产区普遍呈增产趋势。
监测显示,7月上中旬,水稻产区降水量较正常水平偏少2成以上,其中湖北、湖南分别偏少8成以上和6成以上,江苏偏多4成,安徽、黑龙江均偏多1成以上。湖北、湖南等地区高温少雨,有助于早籼稻收晒,但对中晚籼稻生长不利。阴雨寡照天气导致黑龙江东部稻瘟病灾害趋重,面临由“叶瘟”向“穗颈瘟”转化的威胁。如果灾害继续扩大,水稻单产和品质将不容乐观。
定向销售范围扩大,打压价格意图明显
继小麦、玉米等品种实施定向销售政策之后,4月份,国家粮食局曾公开表示,针对“籼强粳弱”的局面,为稳定籼稻市场,将适时启动籼稻定向销售。近日,国家粮食局向南方13个主产区和主销区下发籼稻定向销售政策文件,安徽、湖北、广东、福建、四川、江西等省先后投放55.35万吨,湖南5万吨籼稻也已列入投放计划。定向销售籼稻由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共同提供,按照国储与省储1:2的比例分配。省级储备先行投放,中央储备随后跟进,中央储备投放量以省储销售量为准。根据已投放数量计算,中央储备定向投放数量将超过120万吨。
托市收购难启动,观望情绪加重
2010年托市收购期间小麦价格上涨过快,最低收购价政策遭受非议而被迫中止。2011年6月份以来,通胀预期再次抬头,小麦、稻谷等品种托市收购难免投鼠忌器。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尚未启动,全社会收购量不及2007年以来同期均值的一半。
小麦收购情况往往成为早稻收购的重要参考。早稻最低收购价预案的启动要求市场价格连续3天低于最低收购价,并需由中储粮分公司会同省级价格、粮食、农业、农发行等部门核实确认。与往年相比,启动条件明显严格,国有储备企业大举入市引领价格的场面或难重现。此外,贷款发放条件限制增多,利率屡次上调,市场观望情绪普遍增强,早稻收购进度势必缓慢。如果说往年托市政策的特点是“奋起直追”,那么今年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守株待兔”。
目前2008年和2009年产临时存储稻谷已基本售罄。2010年由于市场价格偏高,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未能启动,国有企业收购量为2130万吨,预计其中政策性稻谷少于1500万吨。如果2011年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难以全面启动,下半年政策性稻谷投放力度将随之减弱。不过,估计东北地区粳稻社会库存超过800万吨,全社会稻谷库存总量仍处较高水平。
总体而言,由于种植成本增长,农户心理预期提高,对早稻价格构成支撑。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条件严格,托市力度将随之减弱。收购贷款成本提高,制约企业收购热情。此外,东北稻谷库存充裕,储备稻谷投放数量维持高位,定向销售范围不断扩大,陈粮价格承压。不过,中晚稻进入关键生长期,部分主产区高温少雨,东北地区面临“稻瘟病”威胁,可能推动早稻期货价格短暂回升。